• 饶毅:中国这2人可以获得诺奖,却都不是院士

    发布日期:2025-04-15 08:32    点击次数:54

    “愿麦子与麦子长在一起,愿河流与河流流归在一处。”希望能和一类的人在一起,这样就有共同的话题,志同道合,一起砥砺前行。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确实如此,很多人都是因为脾性相同才会相处在一块,有聊不完的话题。又有说,“黑猫白猫”,其实就算是毛色不同,但都是同一种族,本来就应该生活在一起。

    同一类人在一起,确实对一个人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就像是两个人,他们因为各自的脾性相同,能够相处到一起,所以才会有联系,再然后会有共同的圈子,各自虽然有所相同但也会有所不同,每个人都能够在彼此身上学到优点,然后最后转化成自己的长处,变得更好。

    或者说,为什么很多人都向往着顶尖高校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有着丰富的教师资源,还因为在那里可以结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然后一起成长,一起进步,最后有着出色的成就。

    在科研事业的道路上,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一帮有着前沿思维的人士,都在夜以继日地为了国家的科研事业奋斗一生,不辞辛劳。

    展开剩余86%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也欣赏着一类人,就是在自己的领域上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因为他也和这些人一样,为自己的领域而奉献,他们从来都是一类人。

    饶毅曾经就说过,我国这2人可以获得诺奖,都不是院士,他们分别是屠呦呦和张亭栋。

    敢做敢言独一人

    “如果每个人都能理解你那你得普通成什么样子。”每个人都不必一样,因为我们生而不同。

    饶毅是首都医科大学的校长,同时也是北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在他身上,不仅仅只有这些成就,他是从国外归来的顶级学者,但人们认识他,却不是因为他所获得的荣誉,而是他的言论。

    或许很多研究学术的人,都爱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曾经他就实名举报过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中等三位学者学术不端,而且还在选取中科院院士而未能获奖时,称自己以后不会再参加院士的评选。饶毅就是这样,他一直不普通,一直在大众的视野里。

    除此之外,饶毅自己研究的领域是神经生物学,经常能在《自然》,《细胞》等刊物上看到饶毅的名字,可以说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上,一直有着突出的成就,即使没有通过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评选,但这不是衡量他价值的唯一标准。

    其实,早在2011年8月,饶毅就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发文,文中一直在说,屠呦呦和张亭栋两人,是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存在,即使他们和他一样都不是院士。

    “三无”科学家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因为看见了太阳,才会又有所追求。

    相信很多人认识屠呦呦正是她获得诺奖的那个高光时刻,整个中国,铺天盖地的都是屠呦呦的消息。

    屠呦呦在2015年10月5日,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也是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人,同莫言一样,正是因为“第一”,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所以很多人都会记住她。

    其实在没有获得诺奖之前,屠呦呦甚至都不是院士,只是一直坚持在自己的领域研究,最后也是凭借着整个团队的努力,才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

    同时,这也印证了饶毅所说的话,中国两人能够获得诺奖的,真的有了屠呦呦,并且成为中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一人。

    其实在这之前,屠呦呦一直被人称为“三无”教授,因为她无留洋背景、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她只是在自己的领域一直深耕,就像她自己说的,“我在这个药物上做了一辈子,非常希望它能物尽其用”。

    她已经耗费了一生的经历,全都用于自己的研究她,她也不求虚名,就这样一位科学家,谁能够辜负她呢?

    屠呦呦出生在1930年,父亲开堂坐诊,是个大夫,从小她就受到了医学的熏陶,自此走上了医学的道路,但是这条路并不是简单的,可以说是异常难行,屠呦呦曾经在经历了190次的失败后,才终于获得了成功。

    她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果然发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屠呦呦就是通过这种坚强的韧劲,肆意生长,最后成就了她这个史无前例的科学家。

    一生追求一药

    “不带评论的观察,这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任何事情在没有定论之前,都不可以以主观为导向,进行评价,我们要默默观察。

    就像饶毅,他预言的屠呦呦果然如他所料,获得了诺奖。那么,另外一个人,张亭栋是否也有这个机遇呢?我们应该等待历史的验证。

    其实张亭栋也是一个人物,只是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人物。不过在2020年的未来科学大奖中,就出现了张亭栋的名字。

    张亭栋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并且学习方向也是从西医转向了中医,而张亭栋主要的贡献就是砒霜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其实他和屠呦呦一样,一心一意,一生也只是把自己的全部心思放在了研究这个药上。

    从1971年到此后的多年时间里,他为了研究费尽心力,但是一点都不在乎自己的名利,曾经和他一起研究的人,几乎全都成了院士,而且还被人熟知。

    而张亭栋作为首要功臣,却不被国际所熟知。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不求名利,那些都是过眼云烟,和他没太大关系。但这样的人物,确实应该被全世界的人看见。

    饶毅觉得,张亭栋没能够被国际知道,也是因为他一直专心研究,不像其他人一般发表学术论文等等,这也成为了张亭栋的短板,使得他这些年没能够进入诺奖行列的原因。

    但是张亭栋作为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治疗作用的发现者,总有一天世界能够看到他的光芒。

    小结:

    “人不活一个点,人活起伏,我们山顶见。”谁的人生能没有一点波澜呢?谁的人生又能够一直顺风顺水下去呢?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起伏,都是没有关系,这就是必经的过程,重要的是最后我们是否在山顶,这样我们便成功了。

    看饶毅,屠呦呦以及张亭栋的人生,确实他们一路走来都是很艰辛的,并且努力了那么多年,还是没有获得中科院院士的名号,但是他们却不气馁,依旧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任劳任怨,毕竟只是浮名而已,他们又不是为了一个名利而活,他们心中有丘壑,有更大的追求,那就是将自己所在的领域发扬光大。

    就像梵高,他在生前有名么?确实没名气,和他同时期的毕加索却是顺风顺水,那就代表梵高不如毕加索么?当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梵高的价值也得到了验证。

    他们三位也是如此,但并不是说他们在“离世”之后才能被人熟知,而是说,只要你在自己的领域坚持不懈,最终会有所成就。

    就像屠呦呦,她的努力成果已经得到了证明,而另一位张亭栋,我们也要相信,总有一天,他能够被人发现,成为万众瞩目的光芒。

    发布于:天津市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